
人心无限,事物有限,以有限求无限不可得,矛盾出现了,怎么解决?
儒、道、佛都给了方法。
儒家:无所为而为
何谓无所为?
我们先看什么是有所为
有所为而为:抱着目的去做事,说的现代点就是功利主义
无所为即:本该做的,因该做的,读书不是为了功名,而是增长知识与涵养,尽孝不是为了名声,而是报答养育之恩,等等诸如此类
还有一种无所为,是明知不可为而为,本该做的,但是做了利益有损。
有所为和无所为在有利于我们的方面可以统一,那么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就对立了,功利主义就妥协退缩了。做了我们本该做的事,却有损了我们的利益,错了吗?没有错。儒家讲的是仁者无敌。
道家:无为而无不为
无为:不做我们不该做的事,什么是我们不该做的事呢?这个不可言说,从自身实际出发,可小可大、可虚可实。
无不为:去掉无为的就是无不为
佛家:无心而为
佛家讲众生平等,因果轮回。佛家是无神论,佛是觉醒的众生,众生是未觉醒的佛
心,因无所住而生其心,人人皆有佛性,见性成佛 ,即心即佛。
为:用为来消业,最高追求,摆脱轮回,是为涅槃
无心而为,通俗来讲但行好事、莫问前程,这里的好事即心,即佛,
三家汇合
佛道儒三家,各自给了解决问题的方法,无所为而为、无为而无不为、无心而为,我们不难发现,三者都有为
为便是做事的意思
儒家让我们做该做的事,道家让我们除去不该做的事都要做,佛家让我们不抱有目的的做本该做的事。
是不是有些惊愕,原本我以为儒家代表腐朽、道家代表消极、佛家就是迷信,原来小丑就是我自己。
上面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,如何应用自身呢?
安心立命
此心为何心?
王阳明讲,心即理,自性具足,理,生命情感的真相,良知存于心,良知即天理,和孟子的人本性善、万物皆备于我一脉相承。
那佛家的贪、痴、嗔是不是出于此心呢?
王阳明讲的良知,佛家说的贪、痴、嗔皆来于心,
如何安此心?
儒家说是修心,佛家称为修行,现在我们讲:树立良好的道德观、价值观。
焦虑、急躁,惶惶不可终日。此为心不安。
心有所求而不得,心有所虑而不安,空空如也。
此命为何命?
佛家说因果轮回,此生是前世的果,要想来世有福报,今世就用无心而为来消前世的业,修来世的因。
佛家讲无心而为,冥冥之中,自有天命。
如果我们认同佛的因果轮回,那么嫉妒之心可消散全无,但是大家信命吗?
你要说我信命,既然命运安排好了,该来的总会来,我坐吃等死就行了,此为大缪。
佛家讲的命是和为是分不开的,为是因,命是果。因在前,果在后。
你要说我不信命,人定胜天,想什么、干什么、就要得什么。这和佛家的因果关系有相似之处,不同的是佛家为是因,命是果,到了你这,想是因,为是果,随心所欲,但往往痴人说梦哉!
信命也好,不信命也罢,通俗来讲大家都是想有个好的归宿,不同的是有人为己求归宿,有人为天下求归宿。
如何达此命?
孔子讲:仁,仁者无敌
孟子讲:心,万物皆备于我,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
朱熹讲:格物致知
王阳明讲:知行合一
教员说: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
安心立命:养成正确的道德观、价值观,在此基础上树立自己的理想抱负,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,去完成自己的抱负。
与君共勉之。
- 本文标题:儒释道思想和分与合
- 本文作者:形而上
- 创建时间:2021-06-20 14:23:45
- 本文链接:https://deepter.gitee.io/2021_06_20_3religion/
- 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BY-NC-SA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